2022年以来,50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强制退市42家……12月31日,“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将迎来落地实施两周年,两年来,“应退尽退”信号日益强烈、优胜劣汰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其中2022年退市公司数量、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均创出新纪录。
专家认为,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加快低质量公司的常态化退出更加迫切。多元化退市指标有助于解决“久拖不退”等退市难题,吐故纳新的良性市场生态将加速构建。
“财务退”增多退市效率提高
退市企业增多、退市效率提升、退市进程加快,进退有序的市场生态更加彰显,这是市场对“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实施以来的明显感受。
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以来,42家强制退市公司中有40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占比高达95%。专家分析,退市新规下,第一年财务指标不达标的公司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第二年任一财务指标不达标就会被直接退市,退市效率大大提升,这也是近两年来退市企业增多的一项重要原因。
“这意味着‘空壳’‘僵尸’企业从被识别到退市只需两个会计年度,2022年成为退市新规效力集中显现的一年。”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说。
在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看来,随着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及常态化退市机制加速形成,优胜劣汰下的A股市场将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高和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临近年底,又到*ST公司“保壳”冲刺时。近期一些上市公司使出各种手段,意欲“自救”。有机构人士提示,退市新规凸显严监管基调,有关部门将对靠粉饰报表、增加营收、资产转让等操作的“保壳”行为予以重点关注。“如果上市公司采取违规手段‘保壳’,将面临更严格的财务审核,上市公司负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的管理人员、会计审计机构等也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上海久诚律师事务所律师许峰表示。
多元化退出促进优胜劣汰
退市新规实施以来,A股退市类型更加多样。业内人士表示,在2022年退市上市公司中,不少是财务类退市,也有交易类退市,还有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表明多元化退出渠道更加畅通。
今年3月4日至3月31日,*ST艾格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股,触及交易类退市情形,成为今年面值退市股的代表之一。
此外,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威力持续彰显。比如,*ST新亿因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财务造假,追溯调整后,公司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实际营业收入均低于1000万元,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已被摘牌。
多元化退出机制在优化退市结构的同时,也做到了对“空壳公司”的精准打击。“2020年以来,证监会精准打击‘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公司,退市改革取得巨大成效。数据显示,今年共强制退市42家公司,加上2021年强制退市的17家公司,两年退市公司数占30多年来全部退市公司总数量的40%。”证监会上市部主任李明近期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说。
退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归根到底是要促进优胜劣汰、质量提升。破产重整同样是化解上市公司风险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近期,包括*ST海核、*ST方科、*ST尤夫、*ST安控等多家被实施风险警示处理的上市公司纷纷披露,其重整计划已获法院批准。
证监会近期印发的《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指出,要优化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制度,支持符合条件且具有挽救价值的危困公司通过破产重整实现重生。“从实际案例看,经过破产重整,一些上市公司偿债风险明显化解,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企业控制权实现平稳交接。”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如是说。
完善退出生态助力高质量发展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市场普遍预期,着眼把好“出口关”,退市新规不是终点,完善退市机制、优化监管生态仍然处于进行时。
一方面,常态化退市机制有望巩固深化,制度执行将进一步强化。李明介绍,在出口端,将确保退市改革执行不走形、不变样,坚决把“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清出市场;同时,优化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制度,支持符合条件且具有挽救价值的危困公司通过破产重整实现重生。
另一方面,着眼于“退得下”与“退得稳”,投资者保护机制也将更加完善。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退市程序衔接,优化退市公司持续监管制度,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退市公司监管体制。“推动退市僵尸企业进行破产清算,通过加强适当性管理避免非理性投资,符合条件的退市公司还可以申请重新上市或者在新三板挂牌交易、转让等,这些特殊安排将在更深层次强化投资者保护。”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郑彧表示。
监管部门特别强调,对退市的评价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应退尽退”,更重要的是要扭转市场投资理念、生态系统,解决证券监管资源长期与风险公司的无谓纠缠,帮助地方政府腾出手来更好谋划发展。
现如今,“应退尽退”明确预期之下,“炒小”“炒差”之风逐渐得到有效遏制。“在试点注册制过程中,市场优胜劣汰机制逐步完善,对价值投资的支持更加突出。随着‘壳价值’下降,‘炒差’日益减少,优质公司股票更受青睐。”李湛说。